倪远和他的那些奇思妙想

中国纱线网,天天有分享,欢迎收看《老王漫谈》。

▲《老王漫谈》第期

在中国纺织界,有那么一批人,他们穷尽毕生之精力,跟踪、观察和研究纺织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对于很多大家都熟视无睹的行业痛点,会长期苦思冥想,寻找解决之道。他们具有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拥有跨界交叉的知识结构,又有长期在生产一线积累的丰富实战经验,还兼具别出心裁的创新思维。他们提出的一些解决方案,初看似乎不可思议,细品令人拍案叫绝。

大名鼎鼎的倪远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个。

倪远老师的外表往往给人一个假象,似乎是一个50来岁的文弱书生。

他的实际经历却是相当丰富,插队当知青,自学车钳刨,自学电工电子技术,恢复高考上大学,入职棉纺国企,从此和纺纱结下不解之缘。他在大型纺织厂从事技术生产管理,在外资纺机厂从事研发和销售,作为发明人参与的专利申请超过项,撰写发表专业技术文章超过篇,其中70多篇收录于“中国知网”,下载次数大于次,也是《总师俱乐部》稿件录用最多的作者。他的年龄也是大多数人第一眼猜不出来的,将近七十!

经过几十年的思考与积累,倪远老师近二十年拥有了几十项创新技术改进方案。有一些已经通过与纺机厂、纺纱厂的合作得到了实现,有一些正在样机论证过程,也有一些还处于理论研讨阶段。

本文透露一部分他的想法,供业内参考。

一、梳并联

把梳棉和并条联接起来,纺织界很早就有人提出设想。日本人在70年代还生产出样机。但是在一个关键的地方卡壳。

把多台梳棉机与一台并条机连接在一起,实施起来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只要其中任何一台梳棉机出现故障,就会导致整个系统全部停摆。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梳并联技术的推进一直处于停顿状态。

倪远的解决措施是绝妙的。亮点在于增加了一个储条装置并且顺畅地把棉条引出来,前面的问题迎刃而解!

年,倪远与刘古立共同提出了“多供一缓存式梳并联”创新技术架构,申请专利并获发明专利授权。年与刘广喜推出同步无损输送缓存器核心课题解决方案后,与经纬纺机集团一起圆梦梳并工序联合生产,完成梳并联装备研发设计,在武汉裕大华智能工厂实施运行。梳并联技术方案被纺机协会定性为全球首创,并将清梳并联列入“十四五”行业规划重点发展项目。

二、实时全唛混抓棉机技术

影响纺纱工艺技术指标中各种不匀率的因素,最重要的是混合不匀。

倪远针对开清棉流程存在的纺纱纤维配比和混合问题,以精准配比+精细混合为出发点,在年提出全唛实时混抓棉技术方案,年获纺机协会智能化竞赛二等奖。

实时全唛混抓棉机的典型应用为两端对称组合双向延伸的双打手抓棉机(图示),在打手工作机幅3mm配置情况下,最大同时抓取的棉包数量为8-12包,这就可以包括了绝大部分多唛混棉配棉纺纱品种的应用。一般配棉唛头数为3-6个时(如多唛头大棉包化纤品种,mm宽度),最大同时抓取的化纤棉包数量为8包(如图);配棉唛头数为5-12个时(如多唛头小棉包原棉品种,mm宽度),最大同时抓取的棉包数量为12包。在少唛头混棉配棉纺纱品种应用时,也可以做成单向延伸输棉辊组的单打手抓棉机。

实时全唛混抓棉机,由于一台抓棉机的两个抓棉打手同时抓取配棉的全部唛头棉包,不但混棉效果好,而且抓棉产量大幅提高。这样就可以在满足清棉流程产能需求的情况下,大幅减小抓取棉块的重量和尺寸,实现精细抓取。

三、梳理机后部工艺技术结构

年倪远提出了梳棉细分段握持检测创新技术架构,申请“梳理机喂给层握持与厚度检测方法和机构”发明专利获授权。年包括该技术方案在内的梳棉机后部工艺通过江苏某著名纺织企业技术应用可行性论证。

提出“薄喂快进”工艺理念,提出细分段加压握持的喂棉概念和技术方案,采用压缩空气气压加压原理作用于细分段的加压握持面,成为类似于琴键式的细分段喂棉板,对机幅宽度内的棉层进行分段式的加压握持。在这个基础上,再在气囊中注入检测用液体介质,用传感器间接测量出气囊腔体内容积的变化率,换算出棉层的横向密度变化率。其物理原理两者的线性相关性完全一致,从而可以为自调匀整提供一致性良好的棉层线密度信号,实现喂棉棉层平均厚度的精确检测和控制。

四、条桶增容技术

年倪远与陆惠文和刘广喜研发推出条桶圈条容量扩增技术,创新叠层比例配置增容模式的PCC(ProgramControlCoiler)程控圈条器。毫米条筒经过增容模式扩增后,可以达到相当于普通圈条器毫米直径同等高度条筒的圈存容量;0毫米条筒经过上述增容模式扩增后,可以达到相当于普通圈条器毫米直径同等高度条筒的圈存容量。该技术突破了行业30年来条桶增容技术应用瓶颈,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年获纺机协会智能化竞赛二等奖。

五、细纱机开合式超小气圈控制

年提出细纱机开合式超小气圈控制概念,有效减小气圈张力和断头、降低纺纱功耗,年申请专利,做成样品。

开合式小直径气圈控制环纺纱技术是一项改进性的环锭纺附加技术,其可能有限度地突破气圈控制技术的障碍,创造性地提出了超极限气圈控制技术方案,为探索纺纱气圈张力控制创出一个新途经,为传统环锭纺纱技术插上一个小翅膀,实现在现有环锭细纱机架构上的安装应用,及在现有钢领、钢丝圈和锭子等高速元件应用寿命许可条件下的提速增产,也可以在下一步钢领钢丝圈加捻卷绕技术产生突破时,提供配套的气圈控制技术方案。从而有效增大现有环锭细纱机的应用性价比,在低投入条件下提升纺纱行业产能和企业经济效益。

六、高效工艺

年在中国纱线网帮助下,倪远与曹小华推出前纺重定量、细纱大牵伸创新高效工艺新技术,为行业开启降本增效新路子,十多年来应用规模持续扩大。

七、陆S工艺

年是倪远的退休之年,在中国纱线网的帮助下,他与陆惠文提出省电耗、省料耗、省工耗、升管理、升效率、升品质(6个Sheng)的陆S纺纱工艺和优势纺纱工艺概念,为行业提供了全流程降本、提质和增效的系统性工艺技术方案,陆S纺纱工艺中的三大一小核心技术获发明专利授权,应用规模持续扩展中。

我有一段纺纱之缘,经历大半生的纺纱学习、实践、探索之缘,生存、发展、进步之缘,行业、技术、人脉之缘……

我有一个纺纱之梦,经历数十年的纺纱变革、创新、颠覆之梦,节支、降本、增效之梦,完善、提升、突破之梦……

初心不忘,矢志不移,退而不休,创新不止……

这是倪远老师的独白,这是一个纺织人的情怀!

//《环锭纺纱技术的思考与案例解析》

限于篇幅,今天介绍倪远老师的部分研究成果想法,相信会引起业界的高度兴趣。关于更多精彩内容,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65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