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楼桑,少年刘备的百年孤寂
多年以后,刘备终于登上了先祖曾经坐过的那把黄交椅的时候,准会想起童年村口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指着那棵老桑树,跟伙伴的戏言:“我为天子,当秉此车盖”。
当时,大树楼桑是个百十户人家的村庄,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着桑树,亭亭如盖。
刘备出生于东汉涿郡涿县楼桑村。
历经近两千年风雨,这个小村庄依然屹立在冀中平原的土地上。楼桑村坐落于涿州西南十五里,至今村内村外桑林片片。
自古以来,中国的英雄似乎总是天生异种。
《三国志》中描述,说刘备双手过膝,耳朵大得自己都能看见。
这样的相貌的确不凡,以至于刘备被时人骂做“大耳贼”。
人杰往往是由于地灵,但冀中平原自古就是一块朴实无华的土地,似乎没有灵异之象。
在中国古代,普通农家都过着自耕自织、自给自足的生活除了要在农田里劳作还要种桑养蚕、纺纱织布,因此家家都有桑田房前屋后也遍植桑树。
要说老刘家的不凡之处,就是他家院角那棵桑树了。
它有五丈多高,而且树冠宽大、枝繁叶茂,“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既像车驾上的华盖,又像半空中搭起的一座小楼,十里八乡的桑树都比不了它,以至于往来的人都说这户人家早晚得出贵人。
这棵参天大树是看着刘备长大的,记录着刘备幼时的豪言壮语和少年时代的成长。
后来刘备称帝,他的家乡被远近的乡邻叫做“大树楼桑”。
涿州在燕京正南一百二十里。
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燕京就是燕赵之地经济文化中心,而涿州就是出京的第一站。
这个地方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代不乏人,除了刘备和他的老师卢植以及猛将张飞,北魏还出过一个为《水经》做注的郦道元,唐代出了一个苦吟诗人贾岛。
此外,唐朝苦人出身的禅宗六祖慧能,以及喜欢说实话办实事的宋太祖赵匡胤,他们的祖籍也在这里。
作为儒学的一代宗师,刘备的老师卢植老先生年轻时曾跟郑玄一起拜当时的大儒马融为师,并成为马门的佼佼者。
这个马融是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不仅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儒,更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旷世高人。
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他在给学生们上课时不忘耳目之娱,大帐前面学生们闷头读书,大帐后面却是鼓乐喧天,一帮家伎舞女载歌载舞,他老人家怀里还搂着一个也说不定。
据说以破坏礼教为尚的魏晋“风骨”就是从他这开始的。
跟这样的老师在一起,哪里是上课,简直是在经受折磨和考验。
但卢植还真是一个坐怀不乱的柳下惠,跟风流成性的老师学习多年,眼睛从来没扫过那些舞女一眼,终于炼成“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的大儒。
不过,这样的老师不会教得太仔细,于是卢植落了个“好钻研精义而不拘守章句”的评语。
估计是他的老师没工夫给学生细解“章句”,只好自己去琢磨“精义”了。
让卢植露脸的是,后来他带出两个著名的学生,一个是公孙瓒,三国第一霸;一个是刘备,三分天下。
有了卢植的底子,卢氏后来成为中国北方的名门望族。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历史上涿州出的名人,似乎都可归为奇人和怪人一类,但究其本质却都是老实人,做的事都是实实在在的。
刘备就是生长在这块土地上,在他身上似乎也并存着“老实”与“怪异”两种成分,由此走上了他的英雄之路。
英雄自有英雄之器,英雄都是天生的料。
百炼成钢,但炼的首先得是钢;烈火真金,但炼的首先得是金,否则都是白忙活。
因此作为一个英雄,肯定从小就与常人相异,刘备也不例外。
但这种与众不同,倒不是像虞舜和项羽那样一个眼睛里长着两个瞳孔(重瞳),也不是一定要显露现出什么英雄气概,而是要具备一种过人的特殊的内在品质。
少年时代的刘备就具有这种特殊品质,那就是我们已经提到过的宽厚,而他日后为人称道的“仁义”,也无非是这种品质的延续和发展。
人的禀性真的从小就不同吗?
没错!
三国时代的孔融三岁就懂得让梨难道是谁教的?
禀性使之然也。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善良是一种天性。
即使一奶同胞,禀性也判然有别,命运更是天差地远。
在很多时候,具有善良根性的孩子,在童年的时候似乎总比别的孩子更加天真,乃至愚钝,但最终会走得更远。
当刘备幼时站在那棵大桑树下,用手指着郁郁葱葱的树冠,对小伙伴说:“别看现在我家穷,将来我一定会坐上有这么大华盖的天子之车”时,可以想见这个可怜孩子的孤独与无助。
刘备幼年丧父,家道破败,但他的宗室身份,乡人知道,刘备自己也知道,乡人大概少不了逗他或嘲笑他,说你们家以前可不这样,还做过王爷呢。
也许,从年幼的刘备嘴里说出的那番豪言壮语正是在一次次嘲笑的情况下被激发出来的。
英雄不遇,古今同慨。
刘家的中兴昙花一现,家底还没攒厚就又一次败落了,沦落到孤儿寡母织席卖鞋的境地。
这一波三折的家史,不能不对刘备的成长造成重大影响。
在帮助母亲织席贩履的困苦阶段,刘备领略了人世间的世江态炎凉和无比辛酸,“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的性格大概正是在这一阶段炼就的。
这段日子虽然辛酸,但对他绝对不什么坏事。
其实,家遭变故并吃过苦,对于每一个官宦家子弟来说,都是一笔的难得的财富,未尝不是他们摆脱纨绔子弟宿命的一个机会。
大家族嫡出后继无人,而旁支庶出却人才辈出,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不胜枚说。
当年西汉灭亡,正是靠汉景帝第七子长沙王刘发的后裔刘秀在乱刘世中剪灭群雄,才得以光复汉室江山。
而今,又出了一位汉景帝的远支玄孙,他也要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为汉室挣回一点颜面。
他,就是住在幽州涿郡涿县大树楼桑连谱系都难以稽考的汉室宗亲刘备刘玄德。
童年的刘备也不是一天好日子都没享受过,要不稀罕个“美衣服”了,怎么还同时向往“狗马”“音乐”那样的高消费呢?
同时,有心的族人也越来越发现刘备的确不是一般材料了,于是给予他越来越多的资助。
《先主传》里特地留下了这位族人的名字,刘元起,大概是刘备的远房叔伯吧。
历史就是这样传下来的大概是刘备当了汉中王以后,没少给自己的仨儿子痛说革命家史,说爹爹小时候可没少吃苦,还跟着你们奶奶一块织过席子卖过鞋。幸好你爸爸命中总有贵人相助,才创下了这么大的家业。
记住:你们刘元起叔祖就是咱家的恩人,以后等咱们打回老家去,一定要报答他老人家呀。
由此,我们也能看出刘备的苦日子并没过多久,而且幼年也曾读书识字,这一点对于刘备的成长关系重大。
三国时代之前有文盲打天下的例子,汉高祖刘邦就是一位,三国时代以后也有。
但这样的事情在三国时代却不成,一个文盲在那个时代蹦跗不了几天。
同时,我们也可以确定,刘备小时候不可能一直跟着母亲织席卖履,那样涿州只会多出位小商贩,而不会出现一位刘先主。
熹平四年(年),刘备十五岁,刘备的母亲让他拜当时大儒卢植为师。
刘备之所以能够成为卢植的学生,一是刘家接受了可观的资助,摆脱了经济困境,甚至出得起不菲的束脩(学费)了;二是卢植也是涿县人,是刘家的乡党。
而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多少也帮了点忙。
母亲这个非常有远见的决定,彻底改变了刘备的命运。
从此,刘备不再是大楼桑树下那个孤苦无依的孩子,而是一个跃跃欲试要开创自己伟大前程的不凡少年。